兰州军区政委萧华去饭店吃饭,却被地痞挑衅,萧教训一下就好了
萧华是咱们国家开国上将里最年轻的一位,他13岁那年就投身革命了。毛主席曾亲切地叫他“小老表”,周总理也叫他“年轻的小华”。
萧华这小子既胆大又机灵,年纪不大但号召力挺强,13岁时就能把学到的理论用到实际上,在各个地方都建起了团支部,所以就被选为了兴国共青团县委书记。
萧华当上红军战士后,显露出了他的组织才华,仅仅花了一个月,就把军队里的青年工作搞得井井有条。
由于他能力很强,16岁时就被选为了政治青年部的部长。
从1975年起,萧华就在甘肃的兰州区当政委,一直待到那会儿。有一天,他和几个同志在兰州市里做调查,走进一家饭店想吃饭,结果却被一群小混混给拦住了。
萧华面不改色,就用自己的方式,轻描淡写地“整治”了那些地痞。这一整治,正好显露了他这位开国上将果断干练的作风。
【“歃血为盟”的“娃娃司令”】
新中国成立后,解放军第一次发军衔时,39岁的萧华就成了中国最年轻的上将,紧接着第二年,他又当上了最年轻的中央委员。
其实在打仗那会儿,萧华就因为年轻能干、老是立下大功而在全军出了名,大家还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外号叫“娃娃司令”。
1935年的时候,萧华才19岁,可他行事稳重,一点也不像个年轻人,那时候他已经当上了红一军团的政治部部长。
那时候,红军处境危急,被国民党军队团团围住,红一军得赶紧全部过大渡河,这样才能保住主力部队的安全。
萧华的任务是领着先头部队,去跟大渡河边的彝族老乡沟通好,尽量拿下河边的那个渡口。
这个任务挺棘手的,主要是因为以前留下来的老规矩,彝族有个规定就是“不让汉人官兵踏进他们的地盘”,所以,要想得到他们的允许,必须先派人去和他们好好商量商量。
为了让这次谈判更顺利,萧华先去学习了一些彝族的习惯,接着安排战士找了个翻译,带着大家一起去彝族的地方。
果然,他们一踏入彝族的地盘,就被众多彝族百姓给拦住了。尽管通司照着萧华的吩咐,一遍又一遍地说:“我们不是国民党的兵,不是来害彝族兄弟的!”可大伙儿就是不信,局势越来越混乱。
就在场面乱糟糟的时候,萧华猛然瞧见前方山谷里走出了一队人马,骑的都是骡子和马。领头的是个大概五十岁左右的彝族人,他一露面,周围的彝族人都安静了下来。
通司对萧华说,走在前面的那个彝族人,是头领小叶丹的四叔,他的看法就是小叶丹的看法,萧华马上提出要跟这位四叔聊一聊。
谈判时,年轻的萧华显得格外沉稳,他一次次地通过翻译告诉对方:“红军是为了穷苦大众奋斗的,我们绝不会对彝族兄弟们动手。”
听完这些说明,四叔心里的敌意少了不少,但还是有点将信将疑。看到四叔还有顾虑,萧华就真诚地说:“为了证明红军是真心诚意的,我们愿意和彝族兄弟结拜,成为亲如一家的人。”
听到那句话,四叔脸上笑开了花。萧华连忙把自己的手枪和几把步枪递给了四叔,作为答谢,四叔则把自己骑的骡马赠给了萧华。
谈判顺利结束后,萧华赶紧向刘伯承司令汇报了情况。接着,刘伯承司令和彝族的头领小叶丹一起,通过“喝血酒”的方式结盟,两人成了亲如兄弟的好朋友。
多亏了萧华这位能干的联络人,红军主力才得以安全通过那天险之地,甩掉了敌人的追赶。
萧华是个年轻的“少帅”,特别有影响力,号召力也很强。他不仅能成功地把少数民族的朋友变成我们的同盟,还让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将领直接向我们党投降。
国共一起抗日那会儿,国民党让第十一战区的副司令高树勋跑到鲁西北,想找我军的麻烦,破坏大家联手抗日的大局。
当时担任挺进纵队司令员的萧华觉得有必要争取高树勋,他首先热情迎接高树勋来到鲁北,还特地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欢迎大会,以此来展现自己的真心实意。
某个夜里,高树勋的部队遭遇了日军的偷袭,他们被日军团团围住,高树勋带着队伍试着冲出去好几次,但都没能成功。
在紧要关头,他坚决不向日本鬼子低头,让手下士兵们拼死守住阵地,并且赶紧向旁边的国民党曹振东的队伍请求帮忙。
可他没想到,曹的军队就像没反应一样,静悄悄的,没办法,他只得向萧华发出求救信息。
萧华看到日本人杀害自己的同胞,心里十分着急,他立刻带着部队快速行军25公里,赶到高树勋那里去帮忙解围。
在挺进纵队和高树勋军队的夹击之下,日军慌忙逃跑,高树勋的军队因此得以脱险,他由衷地感激萧华带领的共产党队伍。
在这场战斗中,高树勋看清了国民党军队里只顾自己、心胸狭窄的那一面,于是他心里开始倾向中共这边了。
抗战打完了,高树勋就带着队伍投降了我方,变成我军很棒的将领,参加了解放战争。
萧华不仅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,在战场上如此,在和平时期也一样。他那乐观积极的态度,不知不觉中就让身边的同志受到了鼓舞。
【深入民间的军区政委】
1975年,萧华调到甘肃省,担任了兰州军区的政委,同时还兼任甘肃省委书记的职位。
他当了领导后,不怎么待在办公室里,经常带着人跑到基层去实地了解情况,直接和老百姓一起干活。
他当兰州军区政委那会儿,和三位司令员一起共事过,他们和萧华在工作中配合默契,成了好战友,生活中也处成了好朋友。
第一任司令员韩先楚,他十分佩服萧华的能力,而且以前就听说过萧华不少英勇的事迹。
欢迎会上,韩先楚真心实意地说:“萧华同志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。说武,他带兵打仗有一手;说文,他写的《长征组歌》大家都叫好,连周总理都夸他是难得的人才,我们得向他学习。”
萧华接手后,发现兰州军区在军队建设上有不少问题还没解决。那时候,中苏关系很僵,苏联那边上百万的军队虎视眈眈,对我国的边境安全造成了不小的威胁。
萧华和韩先楚一块到边境查看情况,之后对防备做了调整,让防御打仗的系统更加完备。他们还着重整顿了部队的思想和纪律,让军队的作风和形象大变样。
韩先楚到北京担任新职务后,杜义德接手了司令员的工作。和杜义德并肩作战的日子里,萧华着重加强了部队的训练。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,兰州军区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。
郑维山成为第三任司令员后,萧华的主要工作就转到了推动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上。考虑到甘肃大多是荒漠地区,萧华遵照邓小平的指导,动手搞起了植树造林,想给子孙后代留下点绿色。
关于提升干部这事儿,萧华拍板了,说从他跟司令员起,谁下去考察都得留意着,准备随时发掘好苗子提拔上来。每次下基层了解情况,他都是自己动手,这股子敬业劲儿,让郑维山打心底里认可和佩服。
萧华不光管着军队的事情,还负责着甘肃省的治安和经济。作为省委书记,他经常下到地方去,实地考察,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情况。
刚到甘肃那会儿,他发现这儿治安挺差的,老百姓晚上都不敢出门,兰州街上小混混、地头蛇到处都是,甘肃各地还时不时有当年“马家军”残留的坏分子出来欺负百姓。
“马家军”就是说“三马”这对父子,他们以前称霸甘肃那块地方,不但欺负老百姓,还狠心杀害了我们很多解放军战士,恶行一大堆,真是让人气得不行。
解放以后,“马家军”早被收拾了,马氏父子跑到台湾去了,可还有人借着他们的名头来吓唬老百姓。
萧华对这种行为十分厌恶,要是碰到了,他肯定会严厉处罚,绝不手软。
萧华老爱轻装上阵,往下面的县城跑去做调研,每次就带上几个警卫员就行。但有一次,他可真遇上了个棘手事儿。
那时候,他们正沿着从县城到市区的路前行,那路不太好走,吉普车因此开得挺慢。但开着开着,萧华惊讶地发现,车竟然停在了马路正当中。
他伸头往外瞅瞅,发现前面有人摆了个收费的关卡,几个手拿棍棒的小混混正拦着司机,找他们要钱呢。
甘肃原本就不怎么富裕,加上外来人口多,因此有些当地的小混混认为,只要是开车的人肯定有钱,于是他们就通过敲诈要“过路费”的方式来捞钱。
萧华皱起了眉头,他提高嗓门道:“你们难道要做土匪吗?别模仿马家军那套做法,他们可是老百姓的冤家对头。”
那个带头的小混混讲:“我不认识什么马家军,我今天就是想来要点钱。”
这时候,跟在一起的当地工作人员和警卫员赶紧拿出证件表明身份。小混混们一看是军区的头头儿,吓得魂飞魄散,立刻跪在地上求饶,还拼命发誓说自己跟土匪没关系。
萧华叫他们把路障挪开,然后把那些小混混扭送到派出所好好盘问,勒令他们把之前抢的钱物都退回来。
回到车上,随行的工作人员一脸不好意思地对萧华讲:“老政委,今天真是对不起您了。可您也知道,咱们这儿这种小混混特别多,老是不长记性,我们也挺为难的。”
萧华打算好好收拾一下这种“地方恶霸”的风气,但还没等他开始行动,就又遇到了一群流氓。
【政委出手教训地痞】
有一次,萧华带着几个人出去做调研,回到兰州市里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。因为他们早上出门很早,萧华感觉肚子饿得咕咕叫,就对一起的人说:“咱们今天中午就在外面随便找点东西吃,这样也算是了解了解民情嘛。”
他们走进一家餐馆,挑了个大点的包厢坐下来。但服务员来点菜时,一脸为难,建议他们换个包厢。
萧华心里直犯嘀咕,这包间明明空无一人,咋就不能进去坐会儿呢?
服务员只能告诉他们说:“我看你们不像这儿的人,就提个醒,这个包厢最近老有一帮无赖来占座,我怕他们今天来了会找你们茬。”
萧华回想起之前发生的“抢车事件”,心里琢磨着,兰州这地儿的小混混还真不少,这儿的社会风气得好好整顿一番才行。
他笑眯眯地跟服务员说:“别担心,我们没关系的,你就赶紧上菜好啦。”
没过多久,那些小混混真的就到了。他们猛地一脚把门踢开,扯着嗓子嚷嚷:“这地方归我们管,快给我走人!”
萧华默不作声,这时,他身旁的警卫员站了起来,厉声问道:“你们到底是哪路神仙,怎么这么不讲理?”
带头的那个流氓嚣张地喊道:“你到兰州来也不问问,这地方是谁罩着的?赶紧走人!”
这时,一直沉默的萧华开口了:“这是谁的地方?这不是大家共有的地方吗?咋就成了你一个人的地盘了?”
萧华的那股子威风,把几个小混混给镇住了,他们的嚣张气焰立马就消了下去。
不过他们认为,萧华虽然挺有派头,但终究上了年纪,而且那几个警卫员都穿着便装,看不出什么来头,这么一想,他们便又得意忘形起来。
几个人拿起棍棒,朝着萧华他们冲了过去,但他们那点三脚猫的本事,在警卫员面前根本不够看,警卫员几下子就把他们给摆平了。
等警察的时候,萧华冲他们嚷道:“听好了,我是谁?兰州军区的头儿!今天我就要教训教训你们这些欺负老百姓的家伙。你们无法无天,糟蹋百姓,跟以前的土匪有啥区别?”
望着面前那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上将,那些小混混心里发憷,一个个低下了头。
那些混混被带走以后,萧华对跟着的工作人员认真地说:“兰州的社会环境真该好好管管了,咱们得给老百姓创造一个能安心生活工作的好地方,不能让大家大白天的出门都害怕,不然咱们当官的也太不称职了。”
接下来,萧华在工作里头不光严抓军队的纪律问题,还动手大力改善当地的治安状况。
经过他一番认真的治理,那些明目张胆的敲诈勒索行为不见了,兰州的社会变得安宁多了,借着改革开放的好时机,开始蓬勃发展起来。
改革开放以后,萧华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可他仍像一把燃烧的火,在剩下的日子里尽情发光发热。
1985年的时候,萧华被查出得了癌症,而且已经是晚期了,就算癌细胞扩散了,他还是在病床上坚持写完了一份6000多字的关于国家机构怎么改革的报告。
直到病得很重快要不行的时候,他还在写关于经济制度改革的报告。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,听着《长征组歌》的曲子,他平静地离开了人世,终年69岁。
萧华上将这位老一辈的革命英雄,他的故事和他那乐观不屈的革命态度,会一直被老百姓记在心里,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。
《萧华的故事讲不完》-中国知网
《萧华上将的团结智慧与策略》-中国知网
#深度好文计划#

